在百神庙镇的乡间村落,一根根翠竹正悄然编织着乡村振兴的新图景。从竹篾翻飞的手工坊到订单繁忙的生产车间,从一村一厂的星星之火到多村联动的燎原之势,该镇以竹木产业为支点,撬动乡村发展动能,让“产业兴”与“百姓富”同频共振,书写出乡镇产业振兴的鲜活答卷。
产品迭代强内核,市场拓展占先机。面对消费需求升级,百神庙镇以安竹工艺品厂为龙头,推动竹木产业从“单一传统”向“多元高端”跨越。最初以竹编竹签、花结串为主,随着环保理念深入人心,工厂敏锐捕捉市场机遇,攻克技术难题,推出兼具生态属性与实用价值的竹木刀叉勺。这款产品凭借“可降解、易收纳、颜值高”的优势,迅速赢得餐饮企业和消费者青睐,2024年产值便已达5700多万。
产品迭代的背后,是生产线的标准化升级、质量的精细化把控,以及市场意识的进阶化提升——从“单一品类”到“多元产品”,从“小订单”到“大批量”,产业在升级中不断夯实根基,“乡字号”竹木制品逐渐在市场站稳脚跟。
模式创新拓路径,就业机会遍乡野。在竹木产业发展中,百神庙镇以模式创新打破传统生产的边界,构建起“核心厂区+分散加工”的联动体系。核心厂区专注于原材料处理、技术研发和品质把控,而将竹篾编织、产品组装等工序拆解为简单易上手的环节,输送到周边各个村落,交由村民完成,让每个村民都能稳稳端起“家门口的饭碗”。
年龄不是门槛,七旬老人可利用农闲时光参与竹编;地点绝非束缚,家庭妇女能把原料带回家中,在灶台与针线间兼顾生计。曾经在村口消磨时光的身影,如今手中多了创收的工具;曾经为柴米油盐犯愁的家庭,每月账本上多了笔踏实进项。“闲不住”成了乡村新风貌,“顾家挣钱两不误”成了街头巷尾的口头禅。这种“随处能就业、随时可增收”的模式,让产业发展有了最坚实的群众基础,也让乡村闲置劳动力找到了价值支点。
产业暖流润乡风,富民增收惠万家。产业的蓬勃发展,不仅带来了经济收入的增长,更悄然改变着百神庙镇的乡村气质。当村民们专注于手头活计,实干劲头愈发高涨;当家庭收入稳步提升,亲情纽带愈发紧密;当邻里间互帮互带学技,守望相助的传统愈发鲜活,乡村的精气神也愈发昂扬。
百神庙镇的产业振兴从来不是冰冷的数字增长,而是带着温度的民生工程。它让乡亲们通过双手创造幸福,让乡村因产业焕发活力,更让“共同富裕”的愿景在一个个忙碌的身影、一张张满意的笑容中变得清晰可及。
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